【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摩訶」:大的意思。但並非指大小的大,而是指「定性」更大、更堅定的意思。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一般書的解法都是「往外」解,

但『金剛經』的重點在於敎人「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所以應該要「往內」解才是。

 

「往外」解:

卵生:生命的現象是產卵的,由卵孵化出來。例如:魚、鳥、蛇、烏龜、青蛙等。

胎生大的生出小的,像由同樣的模型生出來。例如: 豬、馬、牛、羊。

濕生: 濕生的代表像蚯蚓、蛇,喜歡在地上爬的。

化生: 生物在出生的過程當中,會有變形變體,例如:蝴蝶。

「往內」解:

卵生:迷性也。

胎生習性也。

濕生: 隨邪性也。

化生: 見趣性也。

 

以上這些再加上「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指得都是

現在的行宜產生了什麼「病」墮入什麼輪迴。

 

佛經說: 「一失人身萬劫難」就是說明只有「人」有機會可以自度成佛,

其他的「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都沒有機會可以成佛,

即使如來佛再厲害說法給一隻雞聽,那隻雞還是成不了佛,

人造化出來可以成佛,雞造化出來仍然是雞。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眾生自渡,佛不能渡」我們只能借重佛的智慧、真理、心法來幫助自己,佛是無法幫我們渡到彼岸

,如果佛可以拉我們一把就直接到彼岸的話,

以佛的慈悲大家都已經得道升天,也不致於在此紅塵中流浪生死。

 

※『六祖壇經』: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墮阿鼻;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內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禪,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捨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

 

「眾生」:非身外而是指心中的眾生(各種妄心)

生:起起落落稱為生。

: 一天不知道來個幾回。

 

「無餘」:沒有一丁點的習氣薰染。

「涅盤」:圓滿究竟。對初學者而言指得是煩惱習氣不再起。

「滅度」:到彼岸得大解脫。指心性上得大解脫。

以上說明:

所有內在、外在的眾生都要透過一個不二的法、一個解脫對待的法,

把所有薰染的習氣一一卸除,讓它們永不復起(而滅度之)

渡眾生實為渡自己的各種妄心。

 

但接下來『金剛經』製造了第一個衝突點: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為什麼前一句說滅度無量無數的眾生,但下一句又說沒有眾生被渡呢?

一般的書解釋為: 「自性自度」所以我也沒有辦法渡別人,

這樣的解釋是屬於邏輯上的推論,跟正等正覺的「心」毫無關係。

解開這一個衝突的緣由來自於:菩薩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相」:心攀附的樣子、心的好惡知見。

有了好惡對待才有煩惱,好惡產生即為「著相」。

好惡並非只是浮現在腦中的想法,情緒未起之前罣礙是不存在的,

情緒起來盤據在「胸中」的具體「感受」才稱為好惡。

好惡尚未產生之前心本自清明自在。

「著相」:情緒起來造成煩惱

「無相」:沒有情緒罣礙煩惱

所以「相」就是一個人對於胸中的氣機起伏所產生的貪嗔執著。

佛經的目的是為了治我們妄心用的,為了去除我們的煩惱用的。

 

「我相」:覺得高人一等,輕慢一切人。

「人相」:雖行仁義禮智但驕傲自負。

「眾生相」:好事歸己,惡事歸人。

「壽者相」:取捨分別,利益自身。

「無」:不是沒有而是不罣礙、本「有」而「無」之。

 

「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金剛經』第六分)

這段文字說明『金剛經』的重點在「心」而「相」不在外在的形色差別,

在心的貪執上。

 

總結:因為菩薩了無這四相的關係,所以即使菩薩完成了最偉大的功業,

但是內心卻跟未完成一樣,沒有因此產生一點點的攀附或罣礙來扭曲他的心性。

也就是不管完成多大的成就,心的自在度都是一樣的。

因為有不分別取捨的正等心,是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如是我思】

當我們迷惘的時候常常會到廟裡面燒香拜佛,尋求神佛的指引,

這當然不是壞事,至少在朝拜的時刻我們的心是抱持正念的。

但問題在於很多人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就會納悶平常自己這麼勤於燒香拜佛,

怎麼還會遇到這種「鳥事」呢?

 

佛無法幫我們消災除厄,該是我們人生必經的路我們終是要自己通過,

佛真正可以幫助我們的就是我們透過祂的智慧心法,來超脫貪嗔罣礙。

 

「萬事皆有其用」所有發生的事都是有目的的,

都是來幫助我們回歸內在的本源清淨,

即便過程波濤洶湧,但是陽光只是躲在烏雲後面從不曾消失。

所以下次遇到不如意時,不要怪神佛不夠意思,或是懷疑自己燒的香不夠大隻,

而是要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心,別讓貪嗔遮住了我們的本來自在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gni0514 的頭像
    agni0514

    阿耆尼の巫婆魔法坊

    agni05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