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金剛經』除了說性理心法的真相以外,

還破除修為上的不正確觀念,導成正確的方向。

 

燃燈佛為如來佛的授記師。

如來佛問:我在燃燈佛那裡有沒有確實得到什麼法?

為何須菩提會回說:【實無所得】呢?

因為1. 真法並非由外來,真法由內証是心性的本然;

2.心無得失去來

「得」是一個容易造成心念分別好惡攀附的字眼。

 

【莊嚴】的相反詞是「鄙陋」、「輕慢」、「散漫」

【莊嚴佛土】:

在「人」上面來說可以是見所有人都普行恭敬

在「事」上面來說可以是蓋廟、禮佛

在「自身」上面來說可以是「念念常行佛」

物象本無意義,莊嚴或鄙陋都是我們自己妄加上去的,

真莊嚴不求一相,貪求(著相)之心就沒有莊嚴。

用最接近性理的「莊嚴」來誘導眾生,但最後「莊嚴」仍是得拋下的。

 

【如是】如前面所說的那麼多(分第一~分第九)

        沒有扭曲、污染的心,如其本來的清靜心

 

【不應住】的「住」取凶意,

因為前面是「不應」的關係所以知道是凶意。

凶意為綑綁、罣礙的意思。

 

【色】眼睛所見而心中產生「感覺」,因形色而起貪愛的感覺。

內心氣機因色聲香味觸法而產生貪嗔癡起伏。

 

【應無所住】內心感受起伏時只見到感受的清真實像,

沒有攀附好惡。

【而生其心】內心有感覺、心念、智慧,只是沒有罣礙。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讓氣血助長嗔厭。

「有住」與「無住」須由身心的當下來檢驗,

比如心平氣和時的「無住」與煩躁不安的「有住」就有很明顯的對比不同。

 

【須彌山王】一個小世界的中心就是「須彌山」,

一個大千世界最大的須彌山就是「須彌山王」。

須菩提讚嘆須彌山王【甚大】,

因為讚嘆內心有了氣機感受,氣血越大就越【甚大】。

 

如來佛突然提了個看似不相干的須彌山王來比喻,

其目的是為了說明前文中的「有住」與「無住」

是一個「感受」上的知見,而不是一個想法。

 

【非身】其實是【非大身】的省略句,

佛說非大身是名大身,是因為覺者持無住的心,氣血上不攀附知見,

此大身並非眾生所指有對待(大小)的大身,只是名稱同為大身而已。

 

【如是我思】

昨天夜裡禪坐時窗外冷風颼颼,

陣陣呼嘯而過的強風引發我不斷反觀內在。

我察覺不僅外面有強風,內在也有很多思緒紛飛的強風不停襲來,

然而在紛亂中有隱約感受到有個如如不動的地方,

就彷彿颱風眼的中心點其實是非常平靜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ni05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